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〇四章 凤鸣岐山,翱翔九天 (第2/2页)
后路,更不能使中原之地有任何闪失。” “有道理。” 徐还沉吟许久,悠悠道:“以攻佐和是金军一贯策略,兴许金贼此番又会老调重谈,与朝廷和谈。” “极有可能,战场上占不到便宜,便退而求其次,议和…只是此番,国公在关中大胜,金贼会少了凭恃和筹码。” 司马靖道:“不过老夫有些担心临安那边,官家和相公们的态度,万一……他们想谈,早日结束战事呢?” 徐还对此深以为然,可不就是如此嘛! 避战畏敌,见好就收是那帮人的一贯态度,只顾一时安逸享乐,根本没有锐意进取,收复失地的决心。 司马靖叹道:“眼下国公这边大胜,只要将金贼撵出潼关,便可趁势东进,与岳飞一道夹击京西路,收复洛阳、东京也并非难事。 但…朝廷、官家从来都不是这么盘算的,国公与岳飞二人率领了大宋半数以上的兵马,若不断征战,权势功劳日盛,恐尾大不掉。” “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虽是大好局势,金贼只需稍稍以退为进,临安…保准赞同者众。” 徐还冷笑道:“比如,金贼答应归还陕西路,或者淮北中原之地,临安上下对这等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之地的好事,定然兴奋欣然。” “而今如此势头,假以时日,国公便可收复潼关、黄河以西所有故地,哪用得着金贼归还。 至于淮北中原之地,恐怕金贼也只会是嘴上说说,真正…未必肯拱手送还,届时进退两难,反而尴尬。” “但架不住临安的态度,尤其是官家,倘若一心求和……” 徐还没有说下去,对赵构他实在没信心。 “如果是这样,国公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司马靖沉吟道:“前线将领,主战是必须有的姿态,却也不能逆着官家的意思。 老夫以为,国公可以促进和谈之名,动刀兵…最好是自己拿下整个西北。” 战场上打个越狠,谈判桌上底气也就越足,这个道理,徐还自然明白。 唯有如此,自己才能名正言顺地调动兵马开战,掌控兵权,继续留在西北。 不过饶是如此,似乎还欠缺了点什么。 “国公,一旦金军出了潼关,届时川陕之地便尽在掌控,只需扼守潼关、蒲津关,东边暂无忧虑。” 司马靖道:“那个时候,真正的敌人就在西边了。” 徐还深以为然:“没错,西夏人不会无动于衷了,却也正好。 金贼固是大敌,但西夏也是心腹之患,若不除之,川陕不安,我哪里敢出兵中原、河东呢?” “国公考虑甚是周全,就如同当年之大宋,朝野虽一直呼喊收复燕云,却不知西贼不除,何谈攻辽?” 司马靖道:“这是国之大局,也是国公的大局……唯有如此,方能久留西北。 如此说来,眼下宋金和议倒也并非坏事,可以为国公争取不少时间。 可是……老夫担心的还是临安,自古以来,名将惧怕的都不是强敌,而是身后的猜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