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四章:一路东去 (第2/6页)
排过河的事情,而他又回到了已经改名的栈里。 在那掌柜的惊喜的目光里,殷清风挥毫写下: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殷清风惆怅的看着自己偷盗来的诗句,或许此刻只有这山坡羊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暗叹了一会儿,他抬头对那掌柜的说道:“把这字好好裱糊一番,就挂在你这中堂里!” 那掌柜的本是惊喜的,可是看了殷清风最后八个字,他面情严肃的回答道:郎君之心,小的替这天下庶民谢过!郎君此去远行还望珍重!说着,他向殷清风鞠了一躬。 殷清风笑了笑,转身离去。 潼关渡的对面是风陵渡。 风陵,是风后的陵墓。风后又称风伯。传说他领导的风姓部落位于山西解州。史记中记载:“风后用经略,北清逐鹿、南平蚩尤,底定国。”还传说他发明了指南车与八阵图。他还参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泰山封禅黄帝时期死后葬与风后陵,既殷清风现在对面的风陵渡附近。 女娲造人是杜撰出来的,是不是真有其人,殷清风不确定。但风伯一定是有其原型的。作为辅助黄帝开创中华文明的风伯,自己也是要去祭拜一番的。 殷清风以为自己能在这黄河边上看到传说中的羊皮筏子呢,可是除了大小不一的木船之外啥也没有,或许这筏子只是甘肃那边独有的吧。 过了黄河,也欣赏了黄河大拐弯的鬼斧神工,上岸后的殷清风并不着急去寻找风圣庙。 中条山与黄河之间还有一块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平地,这平地就位于风陵渡北岸。殷清风带着不明所以的阚陵等人来回纵马,他有一个设想需要实际勘察这里的地形才确定是否符合他建桥的设想。 依照他之前关于建桥的的设想,除了长江的三峡和黄河的壶口瀑布以上河段外,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在纵马反复了几次,他确定他的想法是行得通的:从地势上看,正好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这土地虽然不完全是软土,但只要费些功夫,这沟渠终究是能挖成。 放下心思的殷清风开始找人询问风圣庙的所在了。 风圣庙的门前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开皇八年文帝下令修建,钱百万贯、役五千人、费时两年而成。 庙内的石碑上记载着风后生平的事迹,最着重的则是风伯帮助黄帝与蚩尤争夺运城盐池的战争。 这段记载说出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表面上或大多数人在传颂的是黄帝战胜了九黎之民,将自己的地盘扩大到了中原地带。实质上是蚩尤没盐吃,跑到运城这里抢盐的。而盐在当时作为最稀缺的资源,谁都离不开它。 盐是人类维持生命必须的食品。 在猿人向人进化的过程中,盐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原始时期,人类的祖先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总是向有盐蕴藏的地区聚集,休养生息,从而形成部族群落。 黄帝与蚩尤、炎帝之间的战争结束后,黄帝不仅更为牢固地继续控制运城盐池,而且使黄帝族与炎帝族、蚩尤族得以融合。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初步基础。” 各部族融合,把轩辕黄帝推到了“华夏始祖”的崇高地位。而运城盐池在这一伟大融合过程中,为促进华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帝之后的尧、舜、禹都在河东地区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运城盐池附近。 国外历史学家认定,中国最古的文明,实兴起于山西南部的河东盐池附近。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正是盐。 中国商业的起始亦和盐密切相关。就是以后的历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在相当以致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河东盐业活动的影响。 河东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之前殷清风受到了某本的影响,以为大唐初年时老百姓要吃什么醋布来代替食盐,可是他真正的查看了历史资料才知道,就算是在隋末战乱期间,这盐就没缺过。 他现在有机会到了大唐,他还真去了解了一下食盐的价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