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5章 忠臣2 (第2/2页)
进宫,规劝陛下。” “若是陛下还不醒悟……。” 那句话并未说出来,不过大家都知道,若是建兴皇帝不能满足主战派的政治需求,那就要清君侧了。 也许是为了转移一下紧绷的气氛,也许是有别的目的。 这个时候,翁书平用感慨的语气说了另一件事: “徐世杨在江北大破鞑子,此诚乃我朝第一边功;徐世松刚到江南,即以两千兵击破十万贼军,解金陵之围,也可谓有万夫不当之勇;至于世柳……,之前帅流民组顺义军,击退方腊反贼,现在又说可以12个时辰返回临安控制全城,呵呵,徐家三子在兵事上真是各有千秋啊。” 话里有话,但说的是事实。 相对于江南的将领,徐家三兄弟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过于耀眼了。 其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然是徐世杨。 从在临安火烧都亭驿开始,徐世杨取得的军功已经超越大周立国以来几乎所有名将。 而且这人似乎特别喜欢揪着令人恐惧的鞑子打。 “书平,你的意思是?”文仲皱着眉头问道。 “朝局稳定之后,应该想办法限制一下徐家在军中的力量了。”翁书平直言不讳的说道:“世柳是文人,不应该继续留在军中,让他好好读书吧。” “这是自然,世柳需要好好读书。”文相公用肯定的语气说道:“明年新帝登基,肯定要开恩科,他得把握住机会。” 大周的恩科更加类似于另一个时空的满清,是朝廷每逢庆典,在正常科考年份之外,特别开科选士,而不是宋朝那样直接给屡试不中的老士子“特奏名”。 若是一切顺利,新帝登基,明年改元,朝廷必然要开恩科。 不出意外的话,到时候文相公会重登相位,并且担任科考官,这个时候,没有功名的徐世柳和尚且不是进士的翁书平都能在其中占得很大便宜。 但即使如此,必要的真才实学还是得有的,哪怕为了堵天下士子悠悠之口,作为文相公弟子的徐世柳也必须在科举上打好基础。 所以,他离开顺义军,是应有之理。 “徐世松那边可以再提升他的官职,但不能放他回江北去,就让他在江南统兵。” “可以。”文相公同意道:“既然世柳要闭门苦读,那么让世松来主持军中也算不错,希望他能把大周官军都训练成真正的精锐。” 为啥齐省民兵能打败鞑子,去过齐省的两千禁军回来就能打败十万乱军,甚至,连江北流民组成的顺义军都显得比大周官军能打呢? 文相公对此有些不太了解,他本能的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将领不同的因素吧? 若是徐世松能把所有大周官军都训练的像他的手下那么精锐,何愁将来的北伐不成功? “让仁福公主下嫁给他吧。”章明义突然开口道:“听说徐世松还没有正妻?他千里送回公主的名声已经在民间传开了,还有人编了小曲唱这件事。” “公主一直没有离开军营,恐怕一是害怕再被送到辽东去和亲,二也是与那徐世松有些关联……。” “斯文扫地。”翁书平冷哼一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