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4章 教育 (第2/2页)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提。 无论江南发生了多大的思想混乱,暂时都无法影响到齐省这边。 做下足以震动天下的大事之后,徐世杨自然要尽可能享受他的劳动果实: 奉圣公家族被编户齐民之后,齐省其他还在顽抗的豪强纷纷低头,建兴十四年结束之前,齐省最后一家豪强完成了编户齐民的工作。 加上奉圣公家的佃户,齐省又获得了将近二十万人口,使得都督府在册人数迅速攀升至150万人。 都督府从奉圣公家里抄出约二十万石各色粮食,役畜三千多匹,猪羊两万头,禽十万只。 丝绢五千多匹,杂布两万匹,金银财帛、各色古董字画、玉器宝石,合计价值不低于五十万贯。 还有耕地、屋舍无数。 这些财富又一次丰富了大都督府的库藏,也是徐睦河捏着鼻子接受徐世杨所作所为的重要原因。 当然,按照徐世杨的计划,奉圣公府邸将被改造为“奉圣书院”,这将是齐省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 为了避免教出些腐儒,徐世杨请徐睦河担任“奉圣书院”的第一人山长,他自己则兼任一个在旁人听起来有些不伦不类的“教导主任”的职务。 徐世杨亲自查看奉圣公府原本的藏书,只保留其中一部分儒家经典和史书,当做未来的语文教材。 这一部分,在未来书院的教育中,最多只占两成。按徐世杨的想法,其余部分将由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部分,政治教育,实干教育等方面填充。 当然,以徐世杨穿越前普通大本的水平,编写完整的近代大学教材纯属痴人说梦,只不过他有足够的财富去支撑这个学校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一点点研究,发展罢了。 这只需要他能为新学校,新学科保驾护航。 教育靠的不是一两所大学,而是基础教育。 除了搭起“奉圣书院”的架子之外,徐世杨还投入海量资源,开展基础教育工作。 当然,他现在甚至没办法让齐省治下的儿童脱产学习。 不过,他有“前人”的经验啊! 土鳖建国后的大扫盲工作,为爱好历史的徐世杨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办法。 比如编写注音,让文盲可以更迅速的识字;比如编写认字画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势加深人们对生字的印象;比如编写识字歌、顺口溜等。 徐世杨的做法是,全面展开扫盲运动,但方式不局限于派遣乡村教师直接教授和开设学校,还要尽可能多角度全面覆盖渗透。 他没有tg那样强大的基层执行政策,所以第一期扫盲行动现在军队、工厂以及水利施工队等更加强调纪律的队伍中展开。 在军队和工厂中国创办夜校,为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发放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所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 这些人与逐渐开始修建的小型乡村学校互相配合,将来可以再把知识传播给他们的家人、朋友、邻居,覆盖更大面积。 徐世杨认为,在没有tg的情况下,想达成tg用十年时间取得的成绩,他大概要花费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这注定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一旦达成,这个民族所能从中获得的收益,将是几千年都花不尽的宝贵财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