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一十六章:长住于此 (第5/5页)
”。 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除了用炭盆取暖,女真人发明的火炕才是最实用的。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覆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殷清风弄出来的土暖气,和九十年代农村的土暖气没什么区别:一端是进水口、水管连接散热片、再循环回到暖气炉的回流进水口。 思路有了,“装备”也有了,剩下就是安装的事儿了。 殷清风说明来意后,长孙氏兴高采烈的亲自给他指定安装的偏殿。 殷清风和任五商量一下后,将木墙拆掉、再用水泥将柱子也砌在墙里,剩下的空间足够了。 任五指挥人砌墙、砌浴池和挖掘排水管,殷清风则指挥人安装锅炉。 他搞不清热水器是如何分流冷热水的,所以他建了一个锅炉用来加热的,另建一个水塔来提供冷水的的。 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澈,他在水塔里铺上净化层:最下面是细沙、往上是粗砂、再往上是鹅卵石。 水塔除了给浴室提供凉水,还要给锅炉提供净水。没有加压泵,所以水塔要高于锅炉,而锅炉的下端出水口又要高于浴室的进水口。一切全凭重力来完成水流的流向。 为了简便往水塔里倒水,他还“设计”了一套滑轮组。只要某个小太监站在梯子上,就可以轻松完成提水、倒水的过程。 水泥墙需要凝固。 在东宫凑合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上午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候。 浴池的大小事先已经计划好了,所以,殷清风只需要计算出墙的面积和瓷砖的面积,就可以指挥工匠开始粘贴瓷砖了。 虽然这些工匠都是第一次接触贴瓷砖的活儿,好在只要严丝合缝外,并没有太多难度。 就在长孙氏已经等得心焦的时候,殷清风笑眯眯的出现在她面前,“小侄不辱使命,现在请婶婶前往一观。” 长孙氏脸露喜色,却矜持的说道:“带路吧” 她刚说完,就自顾自的走在前头。 殷清风莞儿一笑,跟在身后。 “哇、唔” 一声惊讶后,长孙氏赶紧用手捂住双唇。 青色的墙体和地面因为有瓷釉的反射,显得熠熠生辉。但这不是长孙氏惊讶的原因。 浴池长五米宽四米,其中一面池壁是斜面的,而斜面的顶端是四个圆形的凹面。只要人躺在斜面上,再将头部枕在凹面里,哪怕是睡着了也不怕。 古人用的浴桶,只是一个大一点的木桶或木盆。想要洗澡,或者站着或者蹲着,属实很累人。 现代的公共浴池,也差不多,大多是方形或圆形的浴池。想要泡澡,必须等老老实实的坐好,根本就没有什么舒适可言。 殷清风自己改进的木桶,是在里面加了一个两层台阶。想慢慢享受的时候,可以坐在台阶上不紧不慢的洗。 所以,他现在设计的浴池就带有斜坡和枕窝。 浴池四面的瓷砖上是百花图案、天花板是百蝶图、浴池斜坡的背后是百子嬉戏图、正面的墙上是百凤求凰的图案。 所有的图案都是浅浮雕,就连地面为了防滑,也是素色的一组组诗词图案: 庄姜的作品燕燕、许穆夫人的载驰、班婕妤的怨歌行、卓文君的白头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苏蕙的回文诗璇玑图、左芬的离思赋、谢道韫的泰山吟等等,总之,都是唐之前出名才女的诗、歌、赋。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四友,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但,这个说法要很晚才出现最少,是在绘画这种技艺被大多文人掌握之后的事儿。 从帝舜的妹妹“夥首”这个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开始,一直到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为止,绘画的技术更多的是掌握在为帝王、诸侯建造陵墓的工匠手里。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古代图画都是从墓室里找到的。 从曹不兴开始到唐朝初期,可被载入史册的画家只有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萧绎、谢赫、曹仲达和杨子华等等寥寥无几的人。 这些人里面除了最后两位是北朝人,剩下的都是东晋和南朝出名的家族的子弟。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绘画只是他们个人的爱好,并没有作为一个“族学”传承下去除了殷清风出身的殷氏出外。 殷氏家族可是被世人真正称为“累代工书画”的家族。 长孙氏低低的惊呼后,环目四顾。 她喃喃的说道:“以后本宫都想长住于此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